平凡之路

这几年唯一的一首听后让我泪流满面的,就是朴树的平凡之路。

 

徘徊着的 在路上的
你要走吗 via via
易碎的 骄傲着
那也曾是我的模样
沸腾着的 不安着的
你要去哪 via via
谜一样的 沉默着的
故事你真的在听吗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当你仍然 还在幻想
你的明天 via via
她会好吗 还是更烂
对我而言是另一天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 也渴望着 也哭也笑平凡着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给过什么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夺走什么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你会错过什么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你会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 也渴望着 也哭也笑平凡着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
从来没得到答案
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冥冥中这是我 唯一要走的路啊
时间无言 如此这般
明天已在 hia hia
风吹过的 路依然远
你的故事讲到了哪
正因有着与他相同的抑郁经历,我才能体会到这词中的深意。
以前总听有人说,我们都会成长成我们曾经痛恨过的样子。梦想的破碎,正是因为年少的无知啊,总以为自己也会是被上天挑中的人物,跟武侠小说中的男主一样,一路开挂,挥洒青春,直到被现实打一个整脸。
成长的路上,都不免会一路碰了钉子,曾经沸腾过,也不安过,沉默过,在路上过,迷茫过,失去了信心与勇气,但最后,一步一步,慢慢学会接受现实。
你说,这是妥协, 这是软弱,但我说,这是只不过无力之后接受了冥冥之中的安排,最终,我们都是平凡之人啊~

大唐荣耀–居然被一部国产剧圈粉了

jwplwx9ootoigud

这部剧最近很火,网络上一眼看到这剧的男主角,就被圈粉了。好久没有看到电视剧用这么正派的男性形象了,一扫以前都是小鲜肉,阴柔美男子,性冷淡高冷总裁的风格,一下子有了正常的审美。

此剧男主,我心中标准帅哥长相,浓眉,五官正,身板直,沉稳又有一股英气,即使不算惊艳,但是有一种男人特有的可靠。

mid_919f26ba6d0106b

但是不足之处是,此剧只有男主角的长相可以看,剧情实在是无聊之极。虽然唐朝的这段历史还是很戏剧化的,但是这部剧完全没有拍出这段历史,总感觉没有抓到自己的定位。我估计编剧本来想把爱情与动乱结合起来,但拍完的结果是,爱情戏与权谋都不精彩,尤其是权谋戏,不伦不类。

但至少,男主的颜还是可以看的~~~

 

未富先懒

近年来,创业、炒股、上市等词相继成为社会热词。人们不再掩盖对财富的渴求,挣钱的能力成了一切能力的归宿。小时候想成为科学家、老师、飞行员的小朋友,长大后都有了共同理想:成为富人。然而与此同时,另一种现象也不罕见:懒得变成富人。放弃对更高物质生活的追求,甘于平庸,乐于过闲适甚至清苦的生活。

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澎湃新闻等媒体、《探索与争鸣》等理论刊物都加入了讨论之列。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人的“未富先懒”?

 

一、社会阶层固化年轻人上升通道狭窄

前几年,媒体讨论更多的是另一个概念:“未富先老”。表面意思是我国目前人均寿命的增加高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国力正在发展中,人口已然老龄化。媒体借用这个词语引申了一层意思:特指年轻人在奋斗一番后,未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而且看不到未来有改变的可能,心态呈现老年人常见的淡然、平和,不再热血,不再昂扬。

如今这个“未富先懒”的概念,可谓脱胎于“未富先老”。老年人不再为事业打拼,颐养天年,是身体不允许;而年轻人也持着老年人的心态,想过闲适生活,显然不是身体不能负荷,而只是懒得干。

年轻人之所以懒得挣钱,最大的原因是即便勤奋也挣不到钱。2011年7月,一位做了15年教师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了一个帖子,名为《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南方周末》等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一时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原帖作者回顾自己所在城市过去几年中考、高考的情况,“学校里的尖子生,大多数也是家庭经济条件极好的,班上做班长的,或做学习委员的,也是家庭教养的很好”。之后他给出的分析是:“其实他们的成绩好,除了家教外,还有就是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私人家教等等”。综合他眼前的事实,他得出了上面那个结论——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位老师的观点可能偏激了,但能引起那么多人的赞同和共鸣,也说明了确实客观存在这样的趋势。寒门难出贵子,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更体现在进入社会后的进阶上。社会阶层固化,年轻人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是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根本原因。

《人民日报》曾多次讨论过社会阶层固化问题。2013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刊载题为《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一代穷世代穷》的文章。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强烈的批判色彩。文中提到,作者堂兄家的女儿放弃高考,理由是“上四年大学,一年得花两万多,到头来工作还是不好找,不如现在出去打工”这句话的重点不是上学花费高,而是上完大学依然不好找工作。

这个现象不是孤例。“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文中称,“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

作为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旗帜鲜明地点出阶层固化这个问题,可见其严重性。今年上半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农民孙少安的奋斗经历振奋了很多人。然而当今社会,奋斗已经很难与成功划等号。今年3月31日,《人民日报》刊登《向上流动路在何方》一文,从《平凡的世界》入手,再谈社会阶层固化问题。

文中写道:“前几年那些信誓旦旦‘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们,没多久却又‘逃回北上广’了。最真切的理由,便是县城里的阶层板结和密织的关系网,让人不得而入,自然心生退意。与之相呼应的,是近些年来社会上流行的说法,上学无用论、奋斗无用论、‘拼爹’是王道论……社会意识总不会脱离社会存在而产生,这些负能量的杂音背后,是真实存在的阶层固化危险。”

社会阶层固化,直接导致的就是年轻人上升通道狭窄,继而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再怎么折腾也折腾不成有钱有势的人,费那劲干嘛。“懒”便由此而来。

二、国情所限“90后创业”目前看基本都是泡沫

看到这,一定会有人说笔者危言耸听。如今互联网创业大潮方兴未艾,那么多90后投入到创业的大潮之中,年轻富豪层出不穷,怎么能说上升通道狭窄呢?

诚然,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对于年轻人的选择来讲,有利有弊。接下来的第二、三部分将分别谈谈其中的利弊。本部分主要谈谈弊端。

当下最火的词是创业,而创业领域最火的话题则是90后创业。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张三在还上大学时就创办公司,拿到了几百万的风投;李四刚毕业就获得了某大公司千万级的资金注入;王五承诺未来拿出一个亿奖励员工……

以上言论,听听就好,大多数不靠谱。曾经上过央视节目,与撒贝宁谈笑风生的“超级课程表”A创始人余佳文,是一位标准的90后创业者。他就在节目里说了不少惊世骇俗的话,最出名的是这句:“明年拿出一个亿的利润分给员工”。去年他在央视节目里说出这番话时,舆论无不赞叹90后老板的锐气和胆识。

而事实是残酷的。就在上个月,余佳文撰写长微博致歉:“余佳文并不是不知道诚信的重要性,一切皆因我的年少无知。创业不易,炒作可耻!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我决定从我个人持有的股份里,拿出总额的百分之十,分给我的团队,作为对我‘一亿分红’食言的补偿和道歉,作为此次事件的惩罚和教训。”

很显然,“一亿分红”的气泡至此戳破。难能可贵的是,余佳文亲自戳破了这个气泡,并诚恳道歉。比起他在央视的豪言,这个道歉更为珍贵。与他类似的还有开情趣用品店的马佳佳。2012年,马佳佳大学毕业开起了成人用品商店,凭借互联网思维的店面设计迅速走红,并开了分店。她本人也以二十出头的年纪给知名高校的商学院讲课。到现在过去了不过三年,她的总店和分店却都已停业关门。

众所周知,创业圈喜欢吹牛,把融到的资金数,获取的用户数、流量数加上一到三个“0”,都不是新鲜事。《第一财经日报》曾以《90后创业者:不吹牛,不成活?》为题做过报道。我们看到的各种光鲜的创业者,绝大多数是或自我炒作,或媒体炒作出来的。

现实情况是,风光无两的90后创业者,至今还没有一个获得了真正的事业上的成功。这里指的成功是企业上市,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领头羊。这并不是说90后不适合创业,更不是否定他们在未来会成为中国的乔布斯、扎克伯格。而是在中国国情下,毕业立即创业,没有任何背景资源下上演屌丝逆袭的壮举,基本是不可能的。

这又回到上一部分的问题:阶层固化。说到中国最有钱的年轻人,王思聪要敢说自己第二,估计没人敢自称第一了。而他父亲、万达老总王健林给他的创业提示是什么呢?“给儿子5亿上当20次,干不好就回万达上班”。

王健林在商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给出的建议看似玩笑,实则务实。中国创业者面对的潜规则、明规则,远比欧美国家多得多。在阶层固化的情况下,创业所需的人脉、关系、资源,都不是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能够拥有的;而政策、法规方面的障碍,也不是谁都能突破的。即便有了好的创意,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付诸实施。

王健林对儿子创业的估计都是5亿上当20次,还很可能干不好。国情所限,屌丝想通过创业实现逆袭,要遭遇的麻烦远比想象的多。

三、互联网发展使年轻人选择多元有了懒的可能

上面一部分讲到的都是互联网时代创业的种种弊端。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弊端那么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投入进去呢?这就要从另一面来考虑了。

互联网对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给出了更多的选择。这种选择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

物质上的多元选择很明显。近年来,我们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网店店主,通过这方面的收入,他们不会大富大贵,但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不再需要依附一个组织,通过在这个组织里的职位晋升来实现人生价值。

互联网也使很多工作可以不用到公司集中办公,产生了大量的SOHO一族乃至自由职业者。三十年前,“单位”还是每个中国人无法躲开的事物,每个人都要在一个单位里终老一生。互联网的到来冲垮了这一切,把中国人从“单位人”还原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人。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在思想上、精神上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今年4月份,一封辞职信在网上广为流传,信上只有十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十个字具有典型的互联网属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名言的影子:“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的一生都应该经历两件事,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

这些名言随着各种互联网介质,被快速、广泛地传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在一天之内传到所有人的手机上。正是有了这样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才让这类名言一次次撞击着我们,形成合力,最终改变了一些人的选择。

思想上让人们产生多元选择的念头,实际工作上给了人们多元选择的可能。互联网正在默默改变着我们,不再以升官发财作为唯一的理想,不再把努力奋斗作为唯一的选择。

四、懒与不懒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人人都应有懒的自由

前央视制片人罗振宇是较早离开体制,脱离单位的人,他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打车,问一个出租车司机月收入多少,司机说一个月能挣一万。罗振宇说如果我让你给我当司机,比开出租轻松得多,你愿不愿意?司机毫不犹豫地说不愿意,原因就三个字:不自由。

这个司机的话触及了核心问题:自由。这也是“未富先懒”的积极一面:我们有了选择懒的自由。

正如上文所说,三十年前的中国人是没资格谈懒的,或者再说得精确一点,处在社会中下层的人是没有懒的自由的。拼命工作,挣得生活下去的资本,是每一个人的必然选择。那时的人都不富,也都不能懒,所以根本就没有“未富先懒”这个问题。

三十年后的今天,辛勤劳动不再是获取生活资本的唯一途径。在社会阶层固化的环境下,在寒门难出贵子的无奈下,一些人看不到大富大贵的希望,选择不再努力打拼。这是从政府到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有了懒的资本,能够享受懒的自由,这在“按劳分配”“劳动光荣”的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一项了不起的进步。

结语:

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未富先懒”会造成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对社会的发展不利。正如《探索与争鸣》杂志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劳动者的稀缺将迫使社会重新认识劳动,不仅在观念上,更在利益和地位上,尊重劳动,维护劳动。”然而,从每一个个体的层面来讲,拥有懒的自由,是获取心灵自由的重要一步。

 

我为什么不用微信

回国的这段时间,我才发现现在微信已经成了国内几乎唯一的联系方式,遇见新老朋友都不再问电话号码,取而代之的是,加一个微信吧。 这让我这个不太用微信的顿时有些尴尬,有一次我给了一个新朋友微信,结果因为我的帐号什么都没有,他甚至误以为我不愿意交友而只给了一个小号作为打发,我真是冤啊~~

其实我想用微信很久了,也很努力的尝试用。最主要是因为家人无法上Facebook,所以如果我不用微信,他们对于我的生活基本是一无所知 (其实这对我来说是更好,我可以肆无忌惮的到处玩  ^_^)。但尝试了几次,我还是不太喜欢用微信,尤其是不太适合用朋友圈。

首先,我不太习惯用手机,不管是以前的Nokia老式手机,还是现在的智能手机。我以前也老是出门不带手机,即使现在整个世界都似乎搬到了移动终端上,我还老古董似的喜欢用电脑处理事情。 手机对我来说,还不过是电话+ Mp3。 看视频,我喜欢用大屏幕,看新闻,我早起还依然是看报纸与杂志。平时出行,我也宁愿看周围的人与景。并且我没有打游戏的习惯,所以智能手机对于我这种用户来说完全是浪费。这次回国,很多身边的人一看我还用着几年前,破了屏幕的samsung,劝我换一个吧。我想了想,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对我来说,用着够了就好了。

微信发起于手机终端上,网页版只是辅助并且相当不好用, 相反,起于网页版的facebook的就好用多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社交网络,我一直使用facebook的原因。

其次, 我不太喜欢网聊。网聊过于碎片化,不如见面聊天那么流畅,也不如用邮件之类的这么完整。所以,如果普通的聊天,我喜欢约出来面对面的交谈,如果有要事,我更习惯发邮件。虽然网聊能让处于异地的人保持联系,但有时散落于各地的朋友,即使不聊也永远在心里。

最后,是朋友圈。 朋友圈通用的模式是发几张照片,告诉朋友们自己去了哪里,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或者转载一些所谓大V的文章。 可惜,通过这些,我只能表达部分的生活,却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状态,情绪。 虽然我的专业是图像处理,我的教授每学期开图像处理课,总会重复一句名言 — one picture worth ten thousand words, 但我心里并不太赞同这句话。 图像,无法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它可以告诉我你去过哪里,却不能告诉我你到那里的心情,一路上的故事与见过的人,思考和领悟。 我的心理医生老是说,我是一个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人,我更像哈姆雷特,”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而相机伸不到我的脑袋里。比之于图片,我更喜欢文字,我更喜欢写博客,写日记。

当然,我还是很希望能跟国内的所有朋友保持聊系的,所以今后会努力多上微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