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瓶梅

在改论文之时,还抵挡不了内心的欲望又读了一遍金瓶梅。 金瓶梅无疑是我心目中中国最好的小说,至于与红楼梦单纯比较,没什么好比的,我只是个人更喜欢看金瓶梅。文学技巧之类的作为外行我也不懂,我最喜欢的就是其现实主义,赤裸裸的展现市井生活,无半分矫揉造作, 无半分粉饰太平。中国的艺术中,极少有这么直白客观的,无加褒贬的描绘,故更显其难得。

20160919_163119

金瓶梅通篇琐琐碎碎围绕着普通人,酒气财气的日常生活,可谓俗之极致。不像红楼梦中的人物,还拿风花雪月,诗词歌赋作为其遮羞布,虽则内里也跟金瓶梅一样淫乱。金瓶梅中的人,都活在财与色之欲海之中。我年幼第一遍看时只觉得他们是苦苦挣扎,不得解脱,谓其可怜。这么大了再看一遍忽然也觉得他们自得其乐,热乎乎的更贴进于人原始的状态,不似红楼梦,有种虚无飘渺的冷清。如此这般过日子也好,至少不至于像林妹妹般的自寻烦恼。

至于里面描绘的人物,大可说只是市井小人物,唯一还有点善根的只能算是李瓶儿了。可惜瓶儿善良得近乎于懦弱,最后被活活气死。李瓶儿的温柔体贴,大气善良,也最终赢了西门庆的几分真心。瓶儿死时及死后,西门庆的悲伤,也捉实让人感到了他还有温情的一面。相反的,潘金莲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终其一生不过为自己的性欲所支使,只不过倒还得了个真性情的可爱,当淫妇,当泼妇当得理直气壮的。最聪明的当算是孟玉楼,左右逢源,作壁上观,无心争宠倒得了个善终。

不得不提的还有其中的大段的性爱描写,现在来看也不过尔尔。其中的姿式,比起AV来,竟然让我觉得西门庆还是个挺尊重,疼爱女性的男人。知乎上有人问西门庆的英文名字翻译, 下面有人搞笑回答,SM-King。 我倒觉得master of sex更贴切一点,西门庆的SM并不多,只用于对妾偷人后的惩罚,而且打几下就立马舍不得,倒也不严重。

日本有一部电影,感官世界,虽则是按实事改编的,但我还是怀疑导演是不是看了金瓶梅后有启发,其中的性爱场景很多很相似。两个人物与西门庆,潘金莲也很相似。

说金瓶梅有什么启发,无端的给文学扣了一个大帽子。清明上河图也没见大家讨论有何启发,为何文学就一定要承担教育的功能呢?我倒是挺喜欢看这种画卷式的描写,看金瓶梅当是看了一幅手卷,一幅有关人情世故,世态炎凉的长手卷,每一场景每一个小人物都这么真真实实,细考起来又很有味道。若是硬讲起来对我本身的启发,那就是多感恩日常生活之不易,多体谅一些生活的俗媚,甚至于让自己也多一些生活的欲望,其中自有一份乐趣。

人不可活得过于高雅,只有精神家园,否则极易落入虚无的心境

人也不可活得过于现实,一心只有色与利,否则只能被欲望牵引,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常言,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我,大概仅位于君子与小人之间吧,偶尔也有禽兽之念,罪过罪过。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希望自己以后戒贪戒色,修身养性。


金瓶梅词话序

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人有七情,忧郁为甚。上智之士,与化俱生,雾散而冰裂,是故不必言矣。次焉者,亦知以理自排,不使为累。惟下焉者,既不出了于心胸,又无诗书道腴可以拨遣,然则不致于坐病者几希。吾友笑笑生为此,爰罄平日所蕴者,着斯传,凡一百回。其中语句新奇,脍炙人口,无非明人伦,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恶,知盛衰消长之机,取报应轮回之事。如在目前始终,如脉络贯通,如万系迎风而不乱也。使观者庶几可以一哂而忘忧也。其中未免语涉俚俗,气含脂粉。馀则曰:不然。《关雎》之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富与贵,人之所慕也,鲜有不至于淫者;哀与怨,人之所恶也,鲜有不至于伤者。吾尝观前代骚人,如卢景晖之《剪灯新话》、元微(原误为“徽”)之之《莺莺传》、赵君弼之《效颦集》、罗贯中之《水浒传》、丘琼山之《钟情丽集》、卢梅湖之《怀春雅集》、周静轩之《秉烛清谈》,其后《如意传》、《于湖记》,其间语句文确,读者往往不能畅怀,不至终篇而掩弃之矣。此一传者,虽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使三尺童子闻之,如饫天浆而拔鲸牙,洞洞然易晓。虽不比古之集,理趣文墨,绰有可观。其它关系世道风化,惩戒善恶,涤虑洗心,无不小补。譬如房中之事,人皆好之,人皆恶之。人非尧舜圣贤,鲜有不为所耽。富贵善良,是以摇动人心,荡其素志。观其高堂大厦,云窗雾阁,何深沉也;金屏绣褥,何美丽也;鬓云斜軃,春酥满胸,何婵娟也;雄凤雌凰叠舞,何殷勤也;锦衣玉食,何侈费也;佳人才子,嘲风咏月,何绸缪也;鸡舌含香,唾圆流玉,何溢度也;一双玉腕绾复绾,两只金莲颠倒颠,何猛浪也。既其乐矣,然乐极必悲生。如离别之机将兴,憔悴之容必见者,所不能免也。折梅逢驿使,尺素寄鱼书,所不能无也。患难迫切之中,颠沛流离之顷,所不能脱也。陷命于刀剑,所不能逃也;阳有王法,幽有鬼神,所不能逭也。至于淫人妻子,妻子淫人,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种种皆不出循环之机。故天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欢离合,莫怪其然也。合天时者,远则子孙悠久,近则安享终身;逆天时者,身名罹丧,祸不旋踵。人之处世,虽不出乎世运代谢,然不经凶祸,不蒙耻辱者,亦幸矣。吾故曰:笑笑生作此传者,盖有所谓也。

欣欣子书于明贤里之轩

金瓶梅序

《金瓶梅》,秽书也。袁石公亟称之,亦自寄其牢骚耳,非有取于《金瓶梅》也。然作者亦自有意,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如诸妇多矣,而独以潘金莲、李瓶儿、春梅命名者,亦楚《檮杌》之意也。盖金莲以奸死,瓶儿以孽死,春梅以淫死,较诸妇为更惨耳。借西门庆以描画世之大净,应伯爵以描画世之小丑,诸淫妇以描画世之丑婆、净婆,令人读之汗下。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余尝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余友人褚孝秀,偕一少年同赴歌舞之筵,衍至霸王夜宴,少年垂涎曰:男儿何可不如此!褚孝秀曰:也只为这乌江设此一着耳。同座闻之,叹为有道之言。若有人识得此意,方许他读《金瓶梅》也。不然,石公几为导淫宣欲之尤矣!奉劝世人,勿为西门庆之后车可也。

新刻金瓶梅词话

四贪词

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疏亲慢友多由你,背义忘恩尽是他。 切须戒,饮流霞,若能依此实无差。失却万事皆因此,今后逢宾只待茶。

休爱绿鬓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损身害命多娇态,倾国倾城色更鲜。 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欲寿长年。从今罢去闲风月,纸帐梅花独自眠。

钱帛金珠笼内收,若非公道少贪求。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怀情为利休。 急缩手,且抽头,免使身心尽夜愁。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

莫使强梁逞技能,揎拳捋袖弄精神。一时怒发无明火,到后忧煎祸及身。 莫太过,免灾迍,劝君凡事放宽情。合撒手时须撒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红玫瑰白玫瑰 之 振保

昨天睡前随手翻书,翻到了张爱玲的小说,故又看了一遍红玫瑰与白玫瑰,结果又看到睡不着了。

很小时候就看过红玫瑰与白玫瑰,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女主角,象征红玫瑰的娇蕊和象征白玫瑰的烟鹂。小时候看总以为自己看懂了,觉得张爱玲无非是想写男人总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写女人开放的和保守的都没什么好下场,太开放,太执着于爱情了只能让男人骗得一段露水情缘,换不来天长地久,太保守了守住一纸婚姻,却锁不住心。

而事隔这么多年再看,我突然觉得这本书完全跟这两个女人无关,从头到尾只是振保的故事,只是讲了一个男人,也是一个人,在欲望与责任之间的挣扎,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无奈。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个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

而我突然很理解振保,很同情振保,在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是一个苦苦挣扎的振保。

red_rose_white_rose_film_03

小说刚开始时张爱玲短短几句写清楚了振保的特性: 一个从底层靠自己的努力与一点点机遇爬上来的年青人,真材实学,踏实肯干,对亲人对朋友有求必应,两肋插刀,即使受一些上层人的笑,却从不被人嫌。家庭看上去也挺完美,有大学学历的美丽妻子,可爱的女儿,并且赚足了女儿的学费。

听上去一个完美的励志故事,标准的从底层爬上中产的成功案例, 还能要求什么呢?以他的卑微的出身,这算是他能做到最好的了吧,即使再重来一次也不大见得混得更好了吧。

可是,这并不代表着他就真的如外人料得这么满足。他内心里,正如娇蕊说他的一样, “你处处克扣你自己,其实你同我一样的是一个贪玩好吃的人”。

留过洋了,出了国了,谁不想自由解放呢,更何况像振保一样,前半辈子都努努力力的正当青年的男人。 他也渴望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像被人宠坏的娇蕊一样的活着,所以他爱他的初恋玫瑰,爱娇蕊,实则是爱上那个梦想成为,但不能成为的自己。

可是,他跟她们到底还是不同的,做为男人,他还得注重自己的事业、名声,回报自己的老母,扶助一帮弟妹,人生中一步也差错不得,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一次那个想放纵的声音一跳出来,便立即被他的理智强压了下去。

对于娇蕊有意无意的撩拨,他内心一直不断挣扎,不敢冒然进一步,又不得已一直为自己的欲望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振保一晚上翻来覆去的告诉自己这是不妨事的,娇蕊与玫瑰不同,一个任性的有夫之妇是最自由的妇人,他用不着对她负任何责任,可是,他不能不对自己负责。想到玫瑰就想到那天晚上,在野地的汽车里,他的举止多么光明磊落,他不能对不住当初的自己。”

即使跟娇蕊在一起的时候,他也享受不到爱情带来的快乐,反倒是处处透着自责,悲凉。他是一个最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心里装着满满的都是责任,都是名声,都是别人,而把内心那个自我都挤了出去。

而骂他懦弱的人,却忽略了他的身不由已。非得狂热的弄一次私奔,亲离众叛,最后到爱情变成了怨恨,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才能让看客满意嘛?他太理性了,太知道这种举动的后果了,所以才选择了放弃。

最最出格的一次放纵,也不过是因为妻子与裁缝的出轨,让他想不通,“怎么能够同这样的一个人”,“我待她不错呀!我不爱她,可是我没有什么对不起她的地方。我待她不能算坏了。下贱东西,大约她知道自己太不行,必须找个比她再下贱的。来安慰她自己。可是我待她这么好,这么好——”

 

而做的也不过是找几个女人气一下妻子,摔几件东西,最后还是乖乖的回到了他“好人”的设定。

振保人生最伤心的,估计是即使如此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忍气吞声,还是得不到一个幸福的结局。想爱而不敢爱的人,她却孤掷一注,最后即使困难一点,倒也得了爱情。不爱却一直护着的妻子,看上去苍白乖巧, 却也会敢给他戴个绿帽子。

怎么算还是算不过命运, 只他一人,得了一张华皮,里面却是一件荒凉。

这是他的悲哀,也是跟他一样卑微出生的人的悲哀。


 

看完以后,躺在床上流了一会儿眼泪,然后打了一个电话给我的爸爸,我终于在昨天,原谅了他。

 

闲读红楼梦(一)

在中国,基本上每个人都读过红楼梦,而每个人读红楼梦的体验本身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我第一次读红楼也还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尤记得小时候只爱读武侠,最头疼这种文绉绉的情节性不强的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中最喜欢的是三国,读起来真是废寝忘食,吃饭睡觉,坐着躺着,白天黑夜一直捧着书,还老是一个人傻呵呵的不停赞叹,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是我人生中少数的幸福时光。最不喜欢就是红楼。可因为我从小就对文字就完全没有感觉,语文极差,父亲就禁止了我读所有的武侠言情,买了一大堆诗词经史,名著散文堆在我房间的书柜中,并千叮万嘱的让我读完红楼梦。

没办法,我默默得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小的阁间里,除一张桌,一把椅,一杯茶,一本红楼梦,四堵墙外,什么都没有,关了一个礼拜终于读完了。到现在只记得一大段一大段完全不知所以然的诗词,连刘姥姥都听不出味来的茄子,宝玉的第一次梦遗,其它的一点也不记得了,背了几句我看得懂的诗,回去跟父亲复了命,就再没有翻开过。

今年,有一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就随手拿来翻了一下,结果跟我小时候的印象完全不一样,真真的好看,一读起来就睡意全无,直接导致我躺在床上一直看到了早上太阳升起,暗自感叹果然人长大了,喜欢的东西就变了。

经楼梦的语言读起来真的是太流畅,太舒服了,跟靠情节支撑起的小说有着完全不一样阅读体验。读红楼能让我读得这么痴,是因为其文字。靠情节的小说读起来就像赶路一样,阅读时脑子里都想着后面是什么,后面发生什么。而文字优美,基本没什么大情节的小说,阅读起来就像是参观大观园一样,闲庭信步,走走停停,来来回回都可,却还是令人流连忘返。其中很多的诗词,虽然单挑出来看并不怎么惊艳(个人浅见),但放在那里就像是电影中配乐一样,配得恰到好处。

红楼写的是闲散贵族的小资生活,有的争斗也只不过是后院宅斗,跟三国那种气吞山河,千军万马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小时候估计每个孩子都向往着去指点江山,长大了才发现自己过的最好也就是红楼梦中的生活,生活的重心也无非是些小情小爱,柴米油盐,三姑六婆,碰到的人虽形形色色,但都没大奸大恶,也没有什么大是大非,家国豪情,有点小算计,过点小日子,加点小爱好,其实过得也津津有味。

我从不觉得红楼在暗示什么时代,也不觉得其想表达什么意义,我只是觉得它是作者借笔记录下的一段岁月而已。

 

 

 

古词–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拙见: 这首词真的是美不胜收啊,从小到大每次读的时候都感动不已,幻想有哪天可以也真的像他一样去西湖看雪。可惜杭州不怎么下雪,而且西湖也再没有那么静了,本人也不是大富之家,供不起这种闲情雅志。

首先上篇美的是这雪景,下完雪之后,天地茫茫然一片,故显出天地之辽阔,而更反衬出人类的渺小。尤其是在这种大自然的广阔而又永恒面前,作为个体往往感到的是生命的短暂并且弱小,并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孤独与脆弱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想也正是这种感受。

而此时,张岙一个人兴致盎然的去湖心亭看雪,这种世俗看来很古怪的行为,竟然能找到志同道和之人,瞬间有找到知已的狂喜,像一个孤单的心找到了同伴一样。

整首诗虽然写得很简单直白,我读下来却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我想也是对这种人生知已难求的感慨吧。

张岙实在是一个值得好好看的人,要不是我晚生了500多年,我必然是要去亲自见他一见的。他本人很有意思, 在中国这种传统保守的文化里,居然可以不求功名,享乐的理直气壮的。他为自己写了一篇墓志铭,并且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如下: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转一篇–讲张岙的文章:

晚明一直是一个令我目眩神迷的时代,其思想之自由丰富,人文之生机活泼,在中国历史上除却春秋、魏晋和五四,大概没有哪一个时代可以与之相媲美了。而晚明风气之流变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先有王阳明开“心学”之说,后遂有左派之“狂禅”,李贽之“童心”,公安之“性灵”,竟陵之“神韵”,“小品日增,卮言叠煽”,思想界文学界一扫此前泥古冬烘之气,呈现出波澜壮阔鸢鱼翔跃的局面,而随着明王朝边患日深,国事日非,商品经济的大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大兴盛,严苛生硬的程朱理教中萌生了人性的大爆发,明季世人逐渐将王阳明和李贽学说中肯定私欲的一面推向了另一个纵情任性的极致。“人情以放浪为快,世风以奢靡相高”,一时间情教盛行,士人好病成痴,争相奢靡,竞夸财势,知识分子阶级更是以狂放任诞、纵情声色为耀。在三袁的诗文中就已提到人生至乐莫过于“极五欲之乐”,而至明末最后一位散文集大成者张岱,更是繁管急弦,来不及似的热闹。

晚明诸子,我却独爱张岱,想也是一场国破家亡的成全,若非如此怎能于浅薄的繁华享乐背后深谙“幻灭”意境。窃以为,古今中外一切经典之惊心动魄唯在“幻灭”二字。《金刚经》语:“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世间凡人不是不懂得,只是做不到。生命是隐藏于绣金屏风后面的空无,要越过种种虚妄的繁荣直指本质,不但需要澄明的心智、直面的勇气更需要经历的淬炼。一切贪嗔怨恨爱别离是深埋我们体内的毒,是鸩酒也只得一饮而尽,是烈火也只得飞蛾无悔,不如此,如何涅媻?李翱禅师有偈语: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大概是唯有高高山顶立过才能深深海底行,唯有历遍种种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张岱是恰逢了机缘。

张岱字宗子,自号陶庵,少为纨绔,极爱繁华。其高祖、曾祖、祖父三代进士,曾祖元忭更为隆庆五年状元,科第显赫,乡里无双,至岱尤为豪奢。他喜欢的是深深庭院里眼波流俐的俊俏丫鬟,是清秀垂髫的青衣小厮,是鲜衣美食骏马华灯,是烟火梨园娈童花鸟,是雪白的手剖开金黄得桔子,是滚烫的茶生出碧绿的烟。这样一个人,假若就这样终了一生或少年早夭,虽成就了某种意义上的完美人生,却也至多再一个纳兰性德。然而年至五十,明清易代,张岱国破家亡,披发入山,“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旧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相接。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所谓沧海桑田者,大抵如此。

张岱一生似赴一场盛宴,热闹是热闹到了极处,却是太不聪明,“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于曲之最高处离席,酒之正酣时退场岂不好?张岱却不肯,固执的要守到最后,灯灭了人散了,满地狼藉,触目荒凉,留下张岱一人独自对这空荡荡的舞台回梦平生。“乱离时逐繁华事,贫贱人看富贵花。”若非曾经沧海,又怎识得那一段云水?《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都如鲜花着锦、烈火喷油,好一场末世的繁荣!《西湖七月半》、《虎丘中秋夜》、《西湖香市》、《龙山放灯》……如沸如撼、如奔如逃的人群里面有张岱;丝管繁兴、席席征歌的人群里有张岱;而等到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彭天锡串戏》中张岱曾说:“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如此一往深情,恋恋不舍,果真痴儿。张岱是喜聚的,喧沸盈天、畅游剧饮是他喜欢的事,他要的是无边无际的欢乐,他不知道北方的蛮族正撞击着帝国的长城,不知道一个银川驿丁背后正聚集着更广大的人群,那是沉默的、饥饿的、仇恨的大军。他不知道,他知道的只是来不及。来不及了,时光在催,太阳落得那样快,“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来不及了,大限将至,一切都在无可避免的滑向虚无,最后的混沌就要来了。人群是如潮如沸的,但背后尽只是来不及、来不及似得的惶恐。等到李自成进京,清军入关,恰似轰然一声响,晚明的天就此塌了。而张岱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当日种种声情极致如今只得破砚枯笔写出,字迹想来是枯淡的,但应是依然妩媚,如当年旧事藏于白头宫女眼角眉梢。回望平生绮丽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只余得一个“梦”字而已。今日春来,明朝花落,急罚盏夜阑灯灭。

看到浙江文艺出版社84年出版的《西湖梦寻》扉页介绍:“此书实为广大读者和旅游人士了解、欣赏西湖之美的良好读物。”一时哭笑不得,不知该为宗子幸还是为宗子悲。读张岱文不可不知其身世,张岱生性澹宕,行文如操刀,造句疏荡磊落,非但没有遗老的痛哭哀嚎就连叹息也是几不可闻,一个不留神就被人视作寻常的山水游记。《西湖梦寻序》中说:“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傒,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塌于徐,惟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这样的句子张岱文中实在少有,但一句足亦,自此全书意绪苍凉,种种种种皆不可言传。

传奇一生,大起大落,张岱却自有一种洒脱,明代小品,号称抒发性灵,放是放开了,但三袁仍脱不了官员气派,赏风赏月,流连放浪,是庙堂的东篱情怀,自高处的平易近人;而至竟陵诸君,愈想放开愈放不开,愈想独抒性灵愈只能赋得性灵,强似仆人作老爷,别扭的难堪。只有张岱,一股纨绔子弟的赖皮,满不在乎的随便,倒是真洒脱,三世藏书三万余卷一日尽失,而想想隋唐藏书便即刻心下宽慰,“余书直九牛一毛耳,何足数哉!”惟其天性疏朗,行文便似清风来水面,不粘不滞。像袁宏道“花光似颊,温风如酒”这样纤媚的句子张岱是不写的,而冬日往湖心亭看雪这等风雅之事于三袁必是好一番矜矜自傲、自命风雅,于张岱却不过淡然一笑。写尽世间繁华至乐,文字只珠玉叮当,令人目不暇接,如在山阴道上行;偏又能于眼观六路、下笔如飞之际写得磊磊落落、跌宕宛转,一点纤秾蕴于淡白之处,点到即止,却让看《陶庵梦忆》的人常看得五内如焚。其实所记得都是赏心乐事:元宵焰火、秦楼舞馆、酒色茶香、奇人轶事,好一派繁荣热闹,只是都只是幻梦,是面对断瓦颓垣、蔓草荒烟追忆它往昔的精巧荣华,是八十老翁贫病饥寒,就着破砚枯灯写隔世的妩媚温柔,是国破家亡、天崩地裂后看前尘往事。此身虽在堪惊。哭是哭不出来的,说也说不分明,一点感慨缠绵之气盘桓心内,魂梦之间,百转千回,欲语还休,到末了也只得一声长叹。

国破家亡,我一再的用到这个词,是因为不敢想象在它从我笔下轻飘飘写出的背后是弥漫着怎样的切肤的动荡、死亡、恐惧和灾难,张岱说的好:“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烟火内之王宫也。”眼见得当初交游过往的亲朋好友或自绝或被俘,或抛妻弃子,或祝发为僧,温柔旖旎转眼便成号哭泥泞,锦衣玉食顷刻便是残山剩水,那种惊痛绝望、煎熬幻灭,纵使可书可写,笔下又怎能言其万一?这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然而张岱望着他的城郭人民,笔下无悲亦无喜,他失去的恍若从未得到过,他竟无怨愤、无哀伤,偶尔一声轻叹尽淹没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热闹文字中,这样的无心无肝哪里还有半点前半生那个流连不肯归去的少年影子?浓情薄情原来只在一线,或者,这大喧闹之后的大寂静,张岱是知道的,在最荒唐狂放的少年时代就已知道,这世界正在瓦解,天柱欲折,四维欲裂,他在内心深处早已等待着那一刻。那和满洲的铁骑无关,和李自成的义旗无关,和历史无关,那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尘埃落定。因为懂得,所以深情;因为无奈,所以无心。冬天降临时,凋谢的花、殒命的鸟又何曾哭天抢地?而这古老文明的荒凉冬天已降临了。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宿命。休说时王朝鼎革,人事浮沉,这种宿命的末世感将穿越康乾盛世,结出一朵最美的花,所谓“阆苑奇葩”:《红楼梦》。《红楼梦》是无数梦的影子,其中有张岱的梦。

张岱之后百年,有贾宝玉生于金陵。张岱所爱亦是宝玉所爱,宝玉所历遍大观岂非张岱之前生种种?张岱自言“上陪玉皇大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自称“富贵人、贫贱人、智慧人、愚蠢人、强项人、柔弱人、卞急人、懒散人”,此岂非宝玉活活写生欤?而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张岱亦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人呼为败家子、废物、顽民、蠢秀才、瞌睡汉,最后干脆呼为死老鬼;张岱又字石公,莫不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块顽石?故异史氏曰:“宝玉岂‘死老鬼’张岱转世投胎欤?”如此终于心下明了。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曾记:“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唯恐其非梦,又唯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陶庵,汝又为何者耶?是唯恐这半生是梦还是唯恐这一生非梦?大梦将寤,平生谁知?千年世事,邯郸梦断。

《浮生六记》之沈复与芸娘

序:早上起来等咖啡,随意翻自己kindle上的书目,翻到了沈复的浮生六记, 一直放着很想读终于今天静下心来读完 ,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一个人傻呵呵的读到了中午,感慨其写得真是妙啊,故写下也记录我这个美妙的早晨。

浮生六记,算是古文中很独特的一本书,不是经,史,诗,词,不论天下,不议圣人,不写故事,而是短短几篇散文,还是讲自己生活细节的散文,算是独树一帜了。

我觉得我们的文化把个人看得很低很低, 写文章要写圣人,写名人,怎么可以写自己的生活呢? 写自己也就算了,居然连闺房之事都开诚布公,点点滴滴拿出来讲,真令人眼前一亮。儒家文化中总有一批所谓的文化人,泯灭人性,能把闺房画眉之乐,也要被拿来弹核,妙在张敝以一句,“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仅此一句,把这帮假仁假义之徒,搏得体无完肤。

陈寅恪也评论之

“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沈复的文字清新真率,一点不刻意卖弄,雕琢藻饰,其感情更是真执,让人不禁感慨。俞平伯评价《浮生六记》,

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林语堂 将其翻译成英文,并评价

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当是沈复与芸娘之间的爱情。

芸娘,算得上是古代人心目中最最完美的妻子了,她年幼时家贫,自己绣物养一家人。嫁与沈复后,与其琴瑟和鸣,读书游玩伴其左右,不劝丈夫博取功名,对于清贫生活不怨不悔,反而甘于其中,甚至还帮夫物色小妾,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别说男人了,连我一个女人也想找这么个好妻子相伴左右。其唯一不足之外,就是与公婆之间的关系,沈复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概括了她为何不讨夫家喜欢的原因。唉,只能说她不会在公婆处藏愚守拙,最后一直被针对,一直被算计。

沈复呢,对于其的评价就有点复杂了,读第一卷的时候,我感觉真的是太棒的一个丈夫了,宽容有趣 又有情调,与妻子互动的细节,无论是吃饭时桌下抓其腕触其指,入怀探其心跳,相遇执手一握,讨论文字时的媳戏,都可看出他的深情又很有情调。最后芸娘死后,一个人深夜等其鬼魂现身的细节,可见对芸娘的无限眷恋,“年愈久而情愈密”果真不假。但看到第四卷,不免又很唏嘘。

无论如何,像芸娘一介女子,胸无大志,安贫乐道,我们都是称赞的,但是男人呢?沈复虽然文采风流,雅而有趣,但却不怎么赚钱养家,被父亲赶出后卖字画又入不敷出,还得靠芸娘做绣补家用,最后连芸娘看病的钱都没有。。。

像张爱玲说女人有红玫瑰与白玫瑰,那男人,就大体可以靠李碧华青蛇中所写的,许仙与法海。许仙是浪漫的,多情的,可遇到现实生活却是那么无力,都得靠女人撑着。法海倒是一个真男人,但却古板又无趣。男人都是纠结选红玫瑰还是白玫瑰,女人又何尝不是呢?选风流才子,有一段浪漫的神仙眷侣生活,但最后可能被遗弃,或者碰到现实生活诸多不顺,或者 找个老实可靠的木头人,一生平顺,但总少了一份乐趣, 这永远都是一个纠结的命题啊。